于淑珍,作为一位从工厂女工逆袭为歌坛巨星的老艺术家,晚年的生活选择却让许多人感到意外:她带着老伴一同住进了养老院。这一决定让她的儿女们焦急不已,也让不少旁观者感到困惑。身为一个拥有儿女和财富的老人,为什么她选择了这种“非传统”的方式度过晚年?养老院里究竟有什么吸引她的地方?她为何坚决不让子女赡养自己?
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尽管社会上涌现出许多新的观念,关于老年生活的传统想法依旧根深蒂固。大部分人依然坚信,“老了以后应当由子女赡养”是天经地义的事,“落叶归根”的观念几乎无人反驳。很多人辛辛苦苦工作了一辈子,期望在晚年与子孙共享天伦之乐。倘若让父母去养老院,甚至有些子女会担心外界对他们的不孝评价,心里也会产生一些负担。
展开剩余84%然而,身为建国前出生的于淑珍,她的选择却打破了这种常规。自幼随家人迁至天津,年轻时的她进入工厂当学徒,但从未放弃过自己的音乐梦想。她利用空闲时间,在天津群艺馆接受音乐培训,最终凭借一首《美丽的姑娘》进入天津歌剧院,从此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。随后,她参与了如《刘三姐》《洪湖赤卫队》等经典民族歌剧的演出,事业逐渐腾飞。
1979年,她为电影《甜蜜的事业》配唱的插曲《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》,不仅在国内大受欢迎,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亚太地区音乐教材,成为国际知名的作品。作为中国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与歌剧演员,于淑珍在事业和生活中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。她与丈夫阎同坦结婚,育有一子一女,婚后生活美满、和谐,退休后的她,靠着稳定的养老金,完全无需儿女操心。
按理说,事业和家庭双丰收的于淑珍晚年本应安享天年,然而2006年,她却和丈夫一同收拾行李,选择入住养老院。这一决定引起了外界不少议论。尽管两人一直相互照顾,但随着年龄的增长,于淑珍的丈夫健康状况日益下滑,患上了高血压、糖尿病等慢性病,需要常年服药,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细致的照料。
起初,于淑珍不愿增加儿女的负担,自己也有足够的能力照顾丈夫。但随着岁月流逝,她渐渐发现自己在照顾丈夫方面力不从心,尤其是每当丈夫健康突发问题,儿女们不得不匆忙赶回来,奔波劳累,这让她深感内疚。于是,经过深思熟虑后,她决定与丈夫一同选择养老院。这一选择不仅仅是为了缓解子女的压力,也与她自身的性格密切相关。
于淑珍年轻时为了减轻家庭负担,曾选择去工厂做学徒,而她后来热爱音乐并始终坚持下去,展现了她坚韧不拔、不轻易妥协的个性。晚年,她依然渴望掌握自己生活的主动权。与其依赖子女,不如选择规律的生活,并且养老院的专业护理也能减轻她照顾老伴的负担。更重要的是,养老院的环境让她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,大家可以一起交流人生,享受晚年的轻松与自由。
自从入住养老院后,于淑珍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节奏,尽管她的子女多次劝说她回家,尤其在2018年她的丈夫因脏器衰竭去世后,儿女们再次提出要接她回家,照顾她的晚年生活。但于淑珍已经习惯了养老院的生活,她认为即使回家,也很难与子女的作息对接,反而会成为他们的负担,于是她坚决拒绝了。
然而,即便住在养老院,于淑珍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歌唱事业。她依然偶尔受邀参加演出,继续在公众场合展示她的艺术才华。2020年,她参与了天津卫视春晚,与胡夏合唱《知否知否》,同年还在《百花迎春——中国文学艺术界2024春节大联欢》上领唱了《掌声响起来》。尽管年岁渐长,但她依旧用那充满力量的歌声为观众带来精彩的听觉享受。
在天津卫视的访谈节目《你看谁来了》中,于淑珍也毫不避讳地谈到了自己选择入住养老院的原因。她表示,自己的儿子在音乐行业奋斗,大部分时间都忙于创作和演出,女儿则已经结婚生子,平日里要照顾自己的家庭和处理生活琐事。她知道子女都非常孝顺,如果她有任何需求,孩子们一定会抽出时间陪伴她。但她并不希望成为他们的负担,更希望他们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,活得更加轻松和幸福。
与那些传统观念中认为“养老院意味着被子女遗弃”的老人不同,于淑珍的选择代表了新时代老年人对待养老的态度。她和她的朋友们并不认为晚年的生活应该束缚在家里。她们追求的是有尊严、有独立的老年生活。正如她的好友关牧村,也选择了入住养老院,享受专业的照顾,并且在这里过得非常充实。
于淑珍的日子依然丰富多彩,在养老院里,她不仅教授其他老人歌唱,还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歌唱技巧和欢乐传递给周围的人。她积极参与养老院组织的文艺活动,展现出她不甘平庸、充满活力的一面。无论身处何地,她都能让自己的生活过得丰富多彩。
7月1日,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,于淑珍献唱《唱支山歌给党听》,向祖国表达她的祝福。她的声音依旧清澈透亮,令人动容。尽管已近九十高龄,然而她活得通透、自在,仿佛青春永驻。这样的生命力与坚持,真该让她福寿绵长。
发布于:福建省配资企业排名前十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