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各家房企都陆续发布了中期财报,某专业机构统计的A股64家上市房企名单显示,这些企业累计净利润预亏损高达347.18亿至470.51亿元。
算下来,平均每家房企上半年净亏约5.4个小目标。
其中,挣钱的只有23家,亏钱的高达41家——超过六成的房企陷入亏损。一个再明显不过的残酷现实是:
亏钱卖房,已经成了常态。
尽管部分头部企业已开始尝试多元化布局,但大多数房企仍高度依赖传统开发业务。想维持公司营收?还得靠卖房。
根据已披露的财报数据:保利房地产销售收入占比93.5%,绿城93%,中海93%,华润78.3%,招商蛇口87%,建发高达97%,万科80.2%,华发94.32%,金茂80%,越秀92.5%,滨江98.06%,龙湖77.4%。
看出来没?在这一众房企中,华润和龙湖是唯二两家地产销售收入占比低于80%的企业,其中龙湖最低。
翻开龙湖的中期成绩单,想到了七个字——多面赚钱小能手。
上半年,龙湖实现营业收入587亿元。其中运营业务收入70亿元,同比增长2%;服务业务收入63亿元,同比微增。
运营+服务两项合计收入133亿,占整体营收比重接近23%。
更关键的是,这133亿可不是白忙活,它们贡献了将近40亿的利润!尤其是运营业务,毛利率高达78%。
在中期业绩会上,龙湖集团执行董事兼首席财务官赵轶放出金句:
“我们对运营及服务业务提出了更高要求,它们要成为整个集团的增长盘,为利润恢复和增长保驾护航,当好稳压器。”
这说明什么?说明龙湖已经不单靠卖房赚钱了。运营和服务业务成了利润的“压舱石”,这种利润结构,明显更适应房地产行业未来的发展模式。
当然,龙湖能形成这样多元的收入结构,绝非一日之功。这是多年战略定力和持续投入的结果。
早在2011年,整个行业还在“蒙眼狂奔”时,龙湖就已经坚持每年拿出销售回款的10%,投入经营性物业。
可以说,它是在行业最好的光景里,默默做“最坏的打算”。
截至今年上半年,龙湖商业已开业项目达89个,整体出租率96.8%,稳居行业第一梯队。
财务方面,龙湖连续多年保持正向净现金流——注意,是含资本性支出的净现金流。
要知道,很多开发商的经营性现金流并不含资本性支出。以前行业高歌猛进,大家靠融资加杠杆扩张,而龙湖早已告别那种模式。
2022年,龙湖提出“用经营性现金流压降债务”;2023年,又进一步推动“用经营性物业贷置换信用债”。这三年来,龙湖债务管理的核心策略就是这两招。
融资成本方面,利率只有3.58%,和央国企不相上下,平均贷款账期更是拉长到了10.9年。
今年以来,龙湖已兑付101亿境内信用债、35亿中债增信债券。年底前还有一笔85亿海外银团贷款到期,目前已提前还了10亿,剩余部分未来几个月将进行分期偿付。
今年上半年,龙湖名下存续的1698亿有息债务里,银行融资占比提高到了87%,有872亿属于经营性物业贷。
跟年初相比,它的债务规模,继续削减了65亿。
一年内到期的短期债务为256亿,占比仅15%。而它手握447亿现金,完全能覆盖短期债务。
从2022年中期至今,三年时间龙湖的信用债下降了400多亿。怪不得管理层笑称:“降着降着,一不小心信用债都快还完了。”
这两年,房地产行业商业模式正经历深刻蜕变。从各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经验来看,开发业务到达顶峰后逐渐萎缩是必然规律,持有运营和轻资产服务将成为行业新的增长点。
龙湖,显然已经跨过了那个分水岭。它探索出了一条新路:用开发业务提供的现金流滋养经营性业务,再凭借经营业务的稳定收益穿越周期。
龙湖财报诠释着一件事:
中国房地产行业终于有了家真正意义上不再只靠卖房子赚钱的房企。
配资企业排名前十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