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9年,一组珍贵的扬州老照片将时光拉回到八十多年前,让我们得以一窥这座千年古城的昔日风貌。这些泛黄的影像不仅定格了扬州独特的城市韵味,更生动记录了战火纷飞中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与不屈精神。
漫步在扬州的旧南门内,眼前是狭窄却充满烟火气的街道。木质结构的店铺虽不奢华,茅草覆盖的屋顶却别具韵味,与北方气派的商铺形成鲜明对比。这些朴实无华的建筑群,无声诉说着扬州百姓对简朴生活的坚守。街角处处的细节,都透露着这座古城中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从容与坚韧。
1938年寒冬,一位日本摄影师的镜头捕捉到了动人的一幕:几个衣着整洁的孩童站在商铺前,圆润的脸庞上写满好奇。这张照片特别之处在于,尽管战争阴云密布,孩子们纯真的笑容依然如阳光般灿烂,展现出这座鱼米之乡生生不息的活力。
展开剩余85%宝应县的古城门见证过太多沧桑。拱门上悬挂的中日团结标语与计时钟形成讽刺对比,这里曾是日伪政权盘踞地。值得一提的是,经典电影《柳堡的故事》就取景于附近的柳堡地区,让那段历史记忆永远定格在银幕上。
1937年起,扬州城就饱受日军轰炸摧残。1940年拍摄的一张照片中,可以看到百姓们正在废墟上重建家园。瓦砾堆中忙碌的身影,展现出扬州人民在战火中依然顽强生存的勇气。
镇淮门(旧称安江门)巍然矗立,照片中日本士兵在城楼下欢呼的场景显得格外刺眼。这座历经沧桑的古城门,以其沉默的雄姿嘲弄着侵略者的狂妄,彰显着历史不可磨灭的尊严。
扬州街头,戴着眼镜的日本军官押田与猪野试图营造亲善假象。他们刻意与中国儿童合影,但围观群众冷漠的表情揭穿了这场表演的虚伪本质。
始建于1757年的五亭桥堪称建筑瑰宝,巧妙融合了五龙亭的雄浑与十七孔桥的秀美。每当夜幕降临,月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湖面,与桥身相映成趣,构成令人陶醉的月光如水水如天的绝美画卷。
1939年春节前夕,扬州街头张灯结彩。年货摊前,孩子们围着五彩灯笼雀跃不已,空气中飘荡着糖葫芦的甜香。这份热闹景象,彰显着扬州人对传统节日的深厚情感。
运河边的土路上,放学归来的长衫少年与神色慌张的伪警察形成鲜明对比。不远处,一位顾客正在商铺前仔细挑选货物,这些日常场景勾勒出战乱年代难得的市井烟火气。
即便在日军占领下,新四军的抵抗从未停止。一张照片中,白发老者直面日军镜头,坚毅的目光仿佛在宣告:扬州人的脊梁永远不会弯折。
1939年邵伯镇的丑剧中,汉奸们在学校向日军献匾的场面令人愤慨。这场精心策划的表演,暴露了侵略者试图粉饰暴行的卑劣用心。
春日里,荷枪实弹的日军以检查为名闯入民宅,强令悬挂日本国旗。茅草屋前,成为民族尊严被践踏的见证。
新北门外,蛮横的日本兵强征独轮车的场景,揭示了占领者的霸道与百姓的无奈。车夫沉默的背影,诉说着无声的抗争。
扬州维持会的旗帜在风中凌乱卷曲,隐约可见的厚爱二字成了绝妙讽刺。这个傀儡组织的存在,恰是侵略者以华制华策略的明证。
邵伯湖畔,渔民们正在交易刚捕获的大鱼。一旁持枪警戒的日军士兵,反映出随着抗日活动加剧,占领者日益紧张的心态。
锔瓷匠人灵巧的双手正在修复瓷盘,连大型水缸的裂痕也能完美修补。旁边观摩的日本军官,也不得不叹服这项传统工艺的精妙。
投敌的伪警察局长吴孝侯在镜头前趾高气扬,但历史给了他应有的惩罚。据《扬州文史资料》记载,1939年他两次遭遇抗日志士刺杀,最终满脸伤疤地度过了余生。
夕阳下的新南门外,池塘与农舍构成恬静画卷。斑驳的古城墙在余晖中更显沧桑,仿佛在默默守护着这座城市的记忆。
扬州百姓用沉默表达着对侵略者的蔑视。所谓欢迎仪式上,除了被迫参与的孩童,尽是日军和汉奸的身影,这场独角戏暴露了占领者的孤立与可笑。
邵伯镇的伪警察在合影时仍不忘戴着白手套装模作样,这种矫揉造作的姿态,恰是那个特殊年代最可悲的注脚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企业排名前十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