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环球网报道,近期美国在军事行动中对 GPS 信号进行了一系列操作。这一动态引发全球关注,不禁让人思考:一旦美国关闭 GPS 导航,全球军事格局将面临怎样的震荡?特别是在导弹精准打击依赖度极高的当下,这一举措会对各国导弹系统造成何种影响?
美国(资料图)
在现代军事体系中,全球定位系统(GPS)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作为美国国防部主导研发的产物,GPS 自 20 世纪 70 年代启动开发,历经多年,1978 年第一颗原型卫星成功发射,直至 1993 年才完成全面组网。其最初目的是为了克服传统导航系统的局限性,融合了 TRANSIT 和 Timation 等技术。如今,GPS 拥有 24 颗卫星分布于轨道之上,实现全球范围覆盖,能够精准提供位置、速度以及时间信息。
在军事领域,GPS 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1991 年的海湾战争中,美军借助 GPS 的精准导航能力,在 42 天内迅速结束战争。期间,美军的导弹和作战单位凭借 GPS 的支持,精准定位并摧毁对手的隐蔽阵地,大幅降低了战争成本。此后,全球众多国家在军事建设中,纷纷将 GPS 纳入导弹系统的制导体系。通过在导弹上安装 GPS 接收器,导弹能够实时获取位置信息,进而调整飞行路径,实现高精度打击,误差可控制在数米范围内。可以说,GPS 为导弹的精确打击提供了关键支撑。
展开剩余66%尽管全球大部分国家的导弹系统高度依赖 GPS,但有两个国家凭借自身强大的科研实力和战略眼光,构建了独立于 GPS 的卫星导航系统,能够有效应对美国关闭 GPS 带来的挑战,这两个国家便是中国和俄罗斯。
美国(资料图)
俄罗斯的格洛纳斯(GLONASS)系统,其历史可追溯到 20 世纪 60 年代。当时,苏联军方为满足新一代弹道导弹精确制导的需求,开始设想构建卫星无线电导航系统。1976 年,苏联正式决定建设格洛纳斯系统。该系统由 24 颗卫星组成,其中 3 颗为储备卫星,分布在 3 个轨道平面上,轨道平面两两相隔 120 度,同平面内卫星相隔 45 度,卫星在高度约 19100 千米、倾角 64.8 度的轨道上运行,运行周期为 11 小时 15 分钟。格洛纳斯系统的第一颗卫星于 1982 年发射入轨。尽管苏联解体后,该系统的建设遭遇资金短缺等诸多困难,导致卫星数量减少、星座退化,在精度特性上也曾落后于 GPS,卫星有效寿命仅 3 - 4 年。
其发展历程充满艰辛,面对国外技术封锁和诸多困难,中国科研人员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创新精神,逐步攻克技术难题。北斗系统于 2018 年完成全球组网,2023 年增强版精度达到厘米级,全球精度可达 3.6 米,亚太地区精度更是高达 2.6 米,军用加密精度可达 10 厘米。与 GPS 不同的是,北斗系统采用 CDMA 信号,还具备短消息和搜救功能,这是 GPS 所不具备的优势。北斗系统的独立运行,使得中国导弹摆脱了对 GPS 的依赖。中国的 “东风” 系列导弹等装备,通过融合北斗信号,在各类演习和实战化训练中展现出极高的命中率,确保了国家在复杂国际环境下的战略威慑力。
美国(资料图)
除了中俄之外,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在努力发展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。欧洲的伽利略系统拥有 30 颗卫星,定位精度可达 1 米,但其部分功能仍需与 GPS 协作,在 GPS 关闭的情况下,难以完全独立运行。印度的 NavIC 系统主要覆盖南亚和西亚地区,不具备全球覆盖能力。日本的 QZSS 系统也主要服务于亚太区域。这些区域性的卫星导航系统,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 GPS 的依赖,但由于覆盖范围和技术成熟度等因素的限制,无法像中俄的北斗和格洛纳斯系统那样,为导弹等军事装备提供全球范围内的可靠导航支持。
综上所述,GPS 在全球军事和民用领域的广泛应用,既带来了便利,也隐藏着巨大风险。美国一旦关闭 GPS,全球大部分国家的导弹系统将陷入瘫痪,经济秩序也将遭受重创。而中国和俄罗斯凭借独立自主的北斗和格洛纳斯系统,具备了抵御这一风险的能力,在复杂的国际军事博弈中占据了战略主动。这也促使更多国家认识到发展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,未来全球卫星导航领域的竞争与合作或将进一步加剧。
发布于:江苏省配资企业排名前十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