神策军,是唐朝中后期最具代表性的禁军部队。最初,它只是西北地区的一支戍边军,肩负着抵御吐蕃入侵的重任。然而,随着历史的发展,它逐渐进入京师,成为唐王朝的核心武装力量。它不仅负责守护京畿、保卫宫廷,还肩负远征与讨伐的任务,是唐廷直接掌控的关键军力。可以说,在唐朝风雨飘摇的后期,神策军几乎成了王朝赖以延续的最后依靠。从天宝十三载(公元754年)哥舒翰在磨环川设立始,到天复三年(公元903年)最终被废除,神策军整整存在了一百五十年。
然而,这支军队虽然在早期屡建奇功,守卫皇室不遗余力,但在后期却逐渐蜕变,沦为宦官操纵的工具。它的战斗力不断下降,甚至反过来成为削弱唐朝根基的力量之一,从某种意义上加速了王朝的衰亡。
一
神策军最初是西北边境的一支精锐军队。随着吐蕃的强势崛起,唐朝西北边境局势愈加紧张。起初,唐朝在与吐蕃的对抗中尚能保持上风。唐玄宗时期,名将哥舒翰曾多次击退吐蕃入侵。至天宝十三载七月十七日,哥舒翰上奏建议设立浇河、洮阳两郡,同时组建宁边、威胜、金天、武宁、耀武、天成、振威、神策等八军,由此,神策军得以正式创立。其大本营设在临洮以西二百余里的磨环川,洮水南岸,与洮阳郡隔河相对,首任神策军使由洮阳太守成如缪兼任。作为新设军队,它一开始就承担着捍卫西北边境的艰巨任务,因此士兵大多身经百战,极为勇猛。
展开剩余67%安史之乱爆发后,唐廷危在旦夕,西北守军不得不调往中原支援。时任神策军将的卫伯玉率千余人入中原,参与了乾元二年(759年)对安庆绪的相州之战。尽管“九节度兵”在邺城惨败,但卫伯玉依然与宦官观军容使鱼朝恩坚守陕州,阻挡叛军锋芒。此时,神策军原驻地已被吐蕃攻占,伯玉所部仍沿用神策军名号。他入朝后,其部由郭英乂接管,随后又归属鱼朝恩。鱼朝恩趁机将陕州节度使辖军并入神策军,使其扩展为万人之众,由边防之军逐渐演变为宦官掌握的大型禁军。
二
可以看到,神策军的发展与宦官势力的扩张密切相关。唐廷之所以容许宦官掌控军权,主要是由于节度使多有叛乱,皇帝对文臣武将普遍心怀疑虑。结果,宦官不仅独揽禁军,还干预朝政,甚至能决定皇帝废立,走向极端。
唐朝中后期,神策军有两次大规模扩编。第一次是在唐代宗大历年间(766—779年),主要收编了平卢镇邢君牙、阳惠元部,以及安史降将尚可孤部、朔方镇郝廷玉与侯仲庄部。这些部队久经战阵,使得神策军战斗力大增。第二次扩编则在德宗贞元年间(785—805年),收编了镇国镇骆元光部、朔方镇李朝采部和河东镇浮璘部等,同时以“神策行营”之名,强行兼并京畿与关内各军,如凤翔、银夏等镇军队,并补充新兵。此时的神策军不仅是都城的护卫力量,还成了讨伐不服从藩镇的武装。到宪宗时期,神策军更在京畿与关内广泛布防:左神策军分布于普润、崇信、定平、归化、定远、永安、颌阳七镇,右神策军则驻奉天、麟游、良原、庆州、怀远等五镇,几乎覆盖关中要地。
三
至于神策军的统领更替,则体现了唐廷对权力平衡的艰难尝试。唐代宗后期因担心鱼朝恩权势过大,果断将其除去,并将神策军交由武将掌管。但至唐德宗时期,由于“泾原兵变”,许多文武官员态度摇摆不定,使德宗再度失去信任。相比之下,宦官窦文场与霍仙鸣则表现出忠诚,遂在公元796年,德宗设立左右神策军中尉,分别由二人出任。从此,神策军彻底成为宦官的掌中之兵。
总体而言,神策军的历史是一部唐朝中后期政治与军事演变的缩影。它在建立之初是抗击外敌的中坚力量,却因宦官掌权逐渐丧失军队本色。它既曾为王朝立下赫赫战功,也在无形中推动了唐朝的衰亡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企业排名前十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